AI语音克隆风波:创新还是隐私侵权?雷军事件带来的思考

来源:sina.com.cn 发布时间:Oct 15, 2024, 11:19:00 AM 原地址:https://t.cj.sina.com.cn/articles/view/1133048082/4388f112001016uu4

最近一段时间,AI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不少争议,尤其是AI语音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雷军AI语音事件,它不仅掀起了公众对AI的广泛关注,也让我们开始思考,科技的飞速进步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到底该如何维持。

1. AI语音克隆:便利还是隐患?

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今年“十一”假期期间,一些网友通过AI音频应用Reecho睿声,利用雷军的语音生成了大量恶搞音频。这些音频不仅仅限于模仿雷军的讲话风格,还涉及了许多辱骂和调侃小米产品的内容,并上传到抖音、快手、B站等平台,引发广泛关注。

令人惊讶的是,这种AI语音克隆技术的使用门槛非常低。你只需花费几秒钟,上传一段公众人物的语音片段,就能生成一段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AI音频。数据显示,雷军的语音角色在平台上的使用次数已经超过60万次。想象一下,当如此便捷的技术被滥用,它的潜在风险就远远超出了娱乐的范畴。

2. AI技术的“双刃剑”:娱乐的背后是法律风险

AI音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许多有趣的创作可能。比如,你可以让“马云”在视频里做广告,或者让“周杰伦”唱一首搞笑歌曲,这些内容往往在社交平台上会迅速走红。看似无伤大雅的恶搞却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法律后果。

未经授权使用公众人物的声音或形象进行创作,无论是恶搞还是传播不实内容,都可能涉及到侵犯肖像权名誉权。特别是在雷军事件中,部分恶搞音频甚至涉及诽谤,对其个人形象和小米品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。根据相关法律,公众人物的高度可识别性声音是受到法律保护的。如果没有经过授权就用于商业或恶意用途,很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。

3. 谁该为AI音频侵权负责?

在AI语音克隆事件中,涉及的方方面面非常复杂。首先,音频的制作者毫无疑问需要承担直接责任。如果你未经授权生成并发布公众人物的仿真音频内容,这就是典型的侵权行为。

其次,技术提供方,也就是这些AI音频生成应用的公司,也需要负有监管义务。虽然这些公司仅提供技术平台,但在用户生成内容的过程中,平台必须确保内容的合法合规性。比如,AI音频平台Reecho睿声已经采取措施,通过水印标识、用户实名认证等方式来应对不当使用的风险。

除此之外,互联网传播平台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。抖音、B站等作为传播渠道,必须遵循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,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显著标识,提醒用户这是通过AI技术生成的,以避免误导公众。然而,实际情况是,这些平台的自动检测机制仍存在不少漏洞,一些未标识的AI生成内容依然能够被传播,这也为平台的管理带来了更多挑战。

4. 平台的责任与技术的未来

针对AI生成内容,国内外的平台逐渐开始采取行动。例如,快手要求AI内容发布者在生成内容时进行声明,并在AI生成的内容上加上明确的标识。但一些平台依然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的情况,部分AI生成的内容没有被及时标识或识别,这就为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
未来,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更多的创新机会,但也让隐私、版权保护和道德约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我们不能否认,AI语音克隆在娱乐、广告、教育等多个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,但如何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这些技术,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探索的课题。

5. 我们能做什么?

作为普通用户,在享受AI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。首先,在制作任何涉及他人形象、声音或内容的AI生成内容时,务必确保获得合法授权。其次,作为平台的用户和消费者,也应当对那些可能侵犯隐私或名誉的内容保持警惕,避免参与和传播这些内容。

平台、技术提供方、创作者都应共同努力,维护一个合法合规、健康发展的AI内容生态。只有这样,AI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,而非隐私侵犯的利器。

锦李先生,与你一起探索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。